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,不怕网址被屏蔽了
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,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
17-08-03
nbsp; 以肖区长为组长的工作队,住在镇政府招待所。次日,在李副镇长陪同下便
开展了工作。清河镇下属十二个村、十九个自然屯。人口一万三千多人、人均四
分田地。下属的太平河村距离镇政府八里地左右,地势平坦、幅员辽阔,交通相
对方便,属于半山区。现有人口一千零三十六人,人均农田九分七厘三,水旱田
均半,水资源丰富。区委、区政府把该村作为试点,是充分考虑到,这个村子的
基层班子坚强有力、群众威信高;二是自然条件好,在全区五十九个村屯评估中,
属上等偏中水平,有一定说服力。三是群众基础好,全村有十三名中XX员,二
十八名团员;这个村曾是革命老区,抗日战争时期是杨靖宇部队的兵工厂所在地。
解放战争期间,被县里评为支前模范村、抗美援朝期间被评为「捐献粮、款先进
村」等称号。
副镇长李玉芳是镇领导层唯一的女性。她21周岁,军人出身的她,平日里
保养得比较好,长相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。白白净净的脸更显得斯文,属于那种
耐看型的,越看越耐看也越有味道那种。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嗓音清脆甜美,让
人一听就会精神一振。李玉芳虽然年龄不大,工作能力却极强。所以,县委组织
部才把她派到清河镇任副镇长。她平时在机关很低调,对谁都是客客气气地。女
性一般都心细,这个特点在她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。1948年初,17岁的李
玉芳,相应学校的号召与许多同学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。她被分到三纵九师二十
七团任文化干事。1951年6月,随部队入朝鲜作战,不久转业到新华县政府
机关,又调到清河镇任副镇长至今。
在李副镇长的陪同下,肖区长一行四人进驻到太平河村。在村书记于伟明、
村长冯英来安排下,分别住在「铁杆贫农」李大山、王天义两户人家。当天没有
安排工作内容,主要考虑肖区长一行步行太多的山路,很疲劳须休息。然而,肖
区长却趁机深入到了农户,对十几家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走访、调查。结果,让他
大失所望。他走访的既有老X员也有非X群众;既有富裕户也有贫困户。他们发
至内心的想法,就是不同意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。十分简单的理由,就是「习惯
了现状,有能耐的吃干饭,吊儿郎当的吃稀饭,反正XXX是不让饿死人的。大
家合在一起,富户觉得吃亏大啦,散懒户怕捆绑在一起劳动太累、不自由,受人
管理不自在。」当天晚上,村里召开了支部扩大会议,除了三名支委,有扩大了
三名老X员、还有六名在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及土改时期的老干部参加了会议。会
上,肖区长传达了上级关于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的有关文件;李副镇长宣布了清
河镇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、市、县、区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案、实施办法及
要求。然后,大家表态发言。会场上顿时开了锅,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这些人,各
抒己见、单刀直入、直言不讳、毫不掩饰、争先恐后说出了各种想法。以老X员,
五十九岁的张长工为首的三名土改老干部说:「既然是上级的指示,那咱们就坚
决照办,肯定没有错。成立合作社后人多力量大,我们支持。」以村长冯英来一
伙的三名X员、还有另三位长者提出反对意见。这个冯村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户,
家族势力较大。他哥们七个、另有仨姐俩妹各自都在太平河村子成了家另过。这
就是十二户人家,他们都是过日子的好手。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冯氏家族,勤
俭持家勤劳俭朴,日子过的红红火火、丰衣足食。一旦加入了合作社,担心会失
去了富裕的生活。
此时此刻,尽管他是一村之长,他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。好端端的富裕日
子才过上几年,就又瞎折腾个啥呀?实在是想不通。村支书于伟明更是想不通,
才解放几年呀,刚要拔掉穷根,才缓过气来,自由经营种植、自给自足有什么不
好?非得把贫富不均、勤懒混杂、老少不堪些人纠合在一起,吃大锅饭、混日子
他一百个不同意。但是,于伟明可不是等闲之辈,他这几年的精明之处,就是善
于裝枪让村长冯英来去放,在关键的适当时机,他又会有选择地出面来圆场。今
儿,他十分谨慎,他看见了大兵压境的形势。他必须顾及自己的身份,尤其是肖
区长、李副镇长等区、镇领导亲自在场,他很是老道的察言观色、左顾右盼、看
人眉睫。他是绝不会积极发言表态的,他在用眼光勾向村长冯英来,而此时的冯
英来也在焦虑地瞅着他的靠山、村支书于伟明给他发出信号。看到村支书用眼光
发出了意为支持他的信号,他顿时就像打了公鸡血样,胆子大了起来,单刀直入
说:「——我没什么文化,也不会讲啥大道理,自从一九三八年入X以来,我跟
着X革命、服从上级领导,从不讲条件,也懂得了许多道理,记得最深的一条就
是,XXX领导我们打倒地主、分给我们穷人土地、山林。不就是让我们过上好
日子吗?现在,我们有了土地,凭着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,日子才刚刚好起来,
你们又开始折腾啦!非得把土改分给的土地又收回去,搞什么合作社。这不是在
走回头路嘛!真是辛辛苦苦这么多年,你们几句话,俺们就要回到解放前呀!我
是坚决不同意加入合作社。宁可你们把我的X籍开除了、村长给撤了,我也不会
入那个鸟社的。这土地是我们翻身农民的命根子,绝不许任何人给霸占去。」他
越说越激动,直到声泪俱下,但是仍没忘记瞅了一眼村支书于伟明。「对!——
说得好!——我们都不同意加入合作社。这土地是XXX分给我们贫下中农的,
你们无权收回!——」一时间,会场乱了套。人多嘴杂、七嘴八舌、众人烁金、
评头品足。
2。
冯村长的发言,一石激起千层浪,无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。众人纷纷各执
一词,有举旗不定的、有忧心如焚的、有长吁短叹的、还有得意忘形的。肖区长
为了控制这突如其来的局面,站了起来用右手猛击桌面三下,勉强使乱了营的会
场安静了下来。但是,还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、交头接耳说些什么。「老乡们,
今天的村支部扩大会议,本来是想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和区委、区政府的决定,然
后听听大家对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见。刚才,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
同的看法,这很好。区、镇政府会统一考虑的,也允许大家有不同的意见。但是,
我必须告诉大家,这项工作是上级制定的大政方针、是农村的基本路线,是不会
错的,也不可能改变的,只能坚持下去并且努力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——」没
等肖区长把话讲完,只见冯村长无精打采的站了起来,怒目而视。他看了一眼肖
区长,拂袖而去。村支书于伟明见状,急忙追出会场,在四处无人的院墙边,低
声对冯英来说:「我和你的想法一致!」「你他妈的给我滚开!」冯英来听了老
奸巨猾的村支书话后,知道他是两面三刀之小人,更增加了心中的怒火。
肖区长见此时会场乱成的样子,知道这会议是开不下去了。便与李玉芳副镇
长耳语几句,便对村书记说:「没有其他内容的话、我建议村支部扩大会议可以
散会了。」「肖区长,你对今儿这会开的有啥想法?」在返回住户的路上,李副
镇长问。「啊——!很正常啊!你想呀,广大的农民在解放前世世代代受三座大
山的压迫,还有地主老财的剥削,穷怕了。是XXX领导人民打倒地主把身翻,
分得了山林、土地,实现了『耕者有其田』,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的大问题。过上
了『二亩地一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。』的幸福生活。在他们看来,就是神仙般
日子。所以,他们把土地看成了是自己的命根子,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。分到
手的『胜利果实』还没热乎够呢,就要集体化了,无论如何他们是想不通的。再
者,他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晴天干活、雨天炕头上干酒。自己支配一家人的
生产生活、社会往来,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了,过惯了『散仙』式的自由自在、
无拘无束的日子。担心加入合作社后,受不了集体组织的约束,更为担心的是,
统一管理土地、牲畜及各种生产资料由社里所有。统一种植农作物、统一分配农
活、统一分配粮食及记工付酬这种方式。认为,村里还有部分穷户、没有牛马、
生产资料的困难户;更有八、九个『二流子』、『地赖子』、『懒蛋子』混进来
占便宜。问题的结症就在这里。」肖区长的一席话,让李副镇长佩服的五腑投地,
深感胜读十年书。她从此,便暗暗地开始对他有了好感。她早就从区工作队的民
政助理白松礼口中了解到,肖区长才大她两岁,而且也是转业干部出身。
晚饭后,肖文礼与李玉芳、庄家旺、温宝喜、白松礼在住户家的东屋,开了
个「碰头会」。分析了当前农户的对立情绪、找出了根源,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
一致同意分两步走。一是把有牛马车、又有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农户组织起来,先
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;余下的少部分贫困户、散懒户也必须集中管理,独创一个
组织叫「互助组」。这样,在一个村里试行两种生产管理模式,既试办了农业生
产合作社,又因地制宜的将另类条件不适的人家,单建互助组,让他们八仙过海、
各显其能。一年后,再将他们收入到合作社来。让这些人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,
还是他们小打小闹好!让他们真正体会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。
次日上午,工作队召开群众大会,李副镇长把区、镇的方案公布后,便公布
了各组农户的名单。然后由各社、组推选社长、组长。就在散会前,村长冯英来
再次跳出来发难。他信口开河发表了一套奇谈怪论,并含沙射影、指桑骂槐,把
区镇两级工作队辱骂的一文不值,非常傲慢的扬长而去。肖文礼看了一眼李玉芳
说:「不用理他,按咱们的既定方针办。」当天下午,在村部办公室的墙面上,
贴了两张红纸黑字的公告。一张是入社农户的名单;一张是入互助组的名单。公
告中明确告知,有不同意见可在三天内到工作队提出,逾期,视为同意,并按照
社、组的规定执行。
肖区长住村的房东叫李大山。六十多岁,土改时期的积极分子,「铁杆」贫
农。老伴叫秦秋霞、五十八岁,从山东莒县逃荒闯关东后,嫁给了坐地户李大山。
他们唯一的儿子李庆,在唐山炮校当军事教员,已结婚生子。老房东土改时分的
三间土草房,老两口住东侧,西侧全都倒了出来,让给区里四个干部居住。秦老
太太一天三顿为工作队做饭、烧水、烧炕等。工作队员每人每顿饭交四两地方粮
票,及一角钱人民币,不足部分由村上报补。这是当时上级的规定。李玉芳住在
贫农王天义家的北炕,她与王天义的二女儿、十六岁的王小秋住在一起。王天义
是土改时的民兵队长,六十二岁的他身体仍然健壮、特显年轻。他与老伴及二女
儿一家三口,日子过得十分富裕,丰衣足食、无忧无虑。他的大儿子、大姑娘都
已各自成家,在本村居住。
一天早上,刚吃完早饭的肖文礼,被秦老太太很神秘地叫到了东屋。她把房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
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://m.01banzhu.store
开展了工作。清河镇下属十二个村、十九个自然屯。人口一万三千多人、人均四
分田地。下属的太平河村距离镇政府八里地左右,地势平坦、幅员辽阔,交通相
对方便,属于半山区。现有人口一千零三十六人,人均农田九分七厘三,水旱田
均半,水资源丰富。区委、区政府把该村作为试点,是充分考虑到,这个村子的
基层班子坚强有力、群众威信高;二是自然条件好,在全区五十九个村屯评估中,
属上等偏中水平,有一定说服力。三是群众基础好,全村有十三名中XX员,二
十八名团员;这个村曾是革命老区,抗日战争时期是杨靖宇部队的兵工厂所在地。
解放战争期间,被县里评为支前模范村、抗美援朝期间被评为「捐献粮、款先进
村」等称号。
副镇长李玉芳是镇领导层唯一的女性。她21周岁,军人出身的她,平日里
保养得比较好,长相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。白白净净的脸更显得斯文,属于那种
耐看型的,越看越耐看也越有味道那种。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嗓音清脆甜美,让
人一听就会精神一振。李玉芳虽然年龄不大,工作能力却极强。所以,县委组织
部才把她派到清河镇任副镇长。她平时在机关很低调,对谁都是客客气气地。女
性一般都心细,这个特点在她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。1948年初,17岁的李
玉芳,相应学校的号召与许多同学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。她被分到三纵九师二十
七团任文化干事。1951年6月,随部队入朝鲜作战,不久转业到新华县政府
机关,又调到清河镇任副镇长至今。
在李副镇长的陪同下,肖区长一行四人进驻到太平河村。在村书记于伟明、
村长冯英来安排下,分别住在「铁杆贫农」李大山、王天义两户人家。当天没有
安排工作内容,主要考虑肖区长一行步行太多的山路,很疲劳须休息。然而,肖
区长却趁机深入到了农户,对十几家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走访、调查。结果,让他
大失所望。他走访的既有老X员也有非X群众;既有富裕户也有贫困户。他们发
至内心的想法,就是不同意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。十分简单的理由,就是「习惯
了现状,有能耐的吃干饭,吊儿郎当的吃稀饭,反正XXX是不让饿死人的。大
家合在一起,富户觉得吃亏大啦,散懒户怕捆绑在一起劳动太累、不自由,受人
管理不自在。」当天晚上,村里召开了支部扩大会议,除了三名支委,有扩大了
三名老X员、还有六名在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及土改时期的老干部参加了会议。会
上,肖区长传达了上级关于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的有关文件;李副镇长宣布了清
河镇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、市、县、区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案、实施办法及
要求。然后,大家表态发言。会场上顿时开了锅,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这些人,各
抒己见、单刀直入、直言不讳、毫不掩饰、争先恐后说出了各种想法。以老X员,
五十九岁的张长工为首的三名土改老干部说:「既然是上级的指示,那咱们就坚
决照办,肯定没有错。成立合作社后人多力量大,我们支持。」以村长冯英来一
伙的三名X员、还有另三位长者提出反对意见。这个冯村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户,
家族势力较大。他哥们七个、另有仨姐俩妹各自都在太平河村子成了家另过。这
就是十二户人家,他们都是过日子的好手。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冯氏家族,勤
俭持家勤劳俭朴,日子过的红红火火、丰衣足食。一旦加入了合作社,担心会失
去了富裕的生活。
此时此刻,尽管他是一村之长,他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。好端端的富裕日
子才过上几年,就又瞎折腾个啥呀?实在是想不通。村支书于伟明更是想不通,
才解放几年呀,刚要拔掉穷根,才缓过气来,自由经营种植、自给自足有什么不
好?非得把贫富不均、勤懒混杂、老少不堪些人纠合在一起,吃大锅饭、混日子
他一百个不同意。但是,于伟明可不是等闲之辈,他这几年的精明之处,就是善
于裝枪让村长冯英来去放,在关键的适当时机,他又会有选择地出面来圆场。今
儿,他十分谨慎,他看见了大兵压境的形势。他必须顾及自己的身份,尤其是肖
区长、李副镇长等区、镇领导亲自在场,他很是老道的察言观色、左顾右盼、看
人眉睫。他是绝不会积极发言表态的,他在用眼光勾向村长冯英来,而此时的冯
英来也在焦虑地瞅着他的靠山、村支书于伟明给他发出信号。看到村支书用眼光
发出了意为支持他的信号,他顿时就像打了公鸡血样,胆子大了起来,单刀直入
说:「——我没什么文化,也不会讲啥大道理,自从一九三八年入X以来,我跟
着X革命、服从上级领导,从不讲条件,也懂得了许多道理,记得最深的一条就
是,XXX领导我们打倒地主、分给我们穷人土地、山林。不就是让我们过上好
日子吗?现在,我们有了土地,凭着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,日子才刚刚好起来,
你们又开始折腾啦!非得把土改分给的土地又收回去,搞什么合作社。这不是在
走回头路嘛!真是辛辛苦苦这么多年,你们几句话,俺们就要回到解放前呀!我
是坚决不同意加入合作社。宁可你们把我的X籍开除了、村长给撤了,我也不会
入那个鸟社的。这土地是我们翻身农民的命根子,绝不许任何人给霸占去。」他
越说越激动,直到声泪俱下,但是仍没忘记瞅了一眼村支书于伟明。「对!——
说得好!——我们都不同意加入合作社。这土地是XXX分给我们贫下中农的,
你们无权收回!——」一时间,会场乱了套。人多嘴杂、七嘴八舌、众人烁金、
评头品足。
2。
冯村长的发言,一石激起千层浪,无疑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。众人纷纷各执
一词,有举旗不定的、有忧心如焚的、有长吁短叹的、还有得意忘形的。肖区长
为了控制这突如其来的局面,站了起来用右手猛击桌面三下,勉强使乱了营的会
场安静了下来。但是,还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、交头接耳说些什么。「老乡们,
今天的村支部扩大会议,本来是想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和区委、区政府的决定,然
后听听大家对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见。刚才,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
同的看法,这很好。区、镇政府会统一考虑的,也允许大家有不同的意见。但是,
我必须告诉大家,这项工作是上级制定的大政方针、是农村的基本路线,是不会
错的,也不可能改变的,只能坚持下去并且努力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——」没
等肖区长把话讲完,只见冯村长无精打采的站了起来,怒目而视。他看了一眼肖
区长,拂袖而去。村支书于伟明见状,急忙追出会场,在四处无人的院墙边,低
声对冯英来说:「我和你的想法一致!」「你他妈的给我滚开!」冯英来听了老
奸巨猾的村支书话后,知道他是两面三刀之小人,更增加了心中的怒火。
肖区长见此时会场乱成的样子,知道这会议是开不下去了。便与李玉芳副镇
长耳语几句,便对村书记说:「没有其他内容的话、我建议村支部扩大会议可以
散会了。」「肖区长,你对今儿这会开的有啥想法?」在返回住户的路上,李副
镇长问。「啊——!很正常啊!你想呀,广大的农民在解放前世世代代受三座大
山的压迫,还有地主老财的剥削,穷怕了。是XXX领导人民打倒地主把身翻,
分得了山林、土地,实现了『耕者有其田』,基本上解决了温饱的大问题。过上
了『二亩地一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。』的幸福生活。在他们看来,就是神仙般
日子。所以,他们把土地看成了是自己的命根子,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。分到
手的『胜利果实』还没热乎够呢,就要集体化了,无论如何他们是想不通的。再
者,他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,晴天干活、雨天炕头上干酒。自己支配一家人的
生产生活、社会往来,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了,过惯了『散仙』式的自由自在、
无拘无束的日子。担心加入合作社后,受不了集体组织的约束,更为担心的是,
统一管理土地、牲畜及各种生产资料由社里所有。统一种植农作物、统一分配农
活、统一分配粮食及记工付酬这种方式。认为,村里还有部分穷户、没有牛马、
生产资料的困难户;更有八、九个『二流子』、『地赖子』、『懒蛋子』混进来
占便宜。问题的结症就在这里。」肖区长的一席话,让李副镇长佩服的五腑投地,
深感胜读十年书。她从此,便暗暗地开始对他有了好感。她早就从区工作队的民
政助理白松礼口中了解到,肖区长才大她两岁,而且也是转业干部出身。
晚饭后,肖文礼与李玉芳、庄家旺、温宝喜、白松礼在住户家的东屋,开了
个「碰头会」。分析了当前农户的对立情绪、找出了根源,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
一致同意分两步走。一是把有牛马车、又有土地及生产资料的农户组织起来,先
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;余下的少部分贫困户、散懒户也必须集中管理,独创一个
组织叫「互助组」。这样,在一个村里试行两种生产管理模式,既试办了农业生
产合作社,又因地制宜的将另类条件不适的人家,单建互助组,让他们八仙过海、
各显其能。一年后,再将他们收入到合作社来。让这些人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,
还是他们小打小闹好!让他们真正体会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。
次日上午,工作队召开群众大会,李副镇长把区、镇的方案公布后,便公布
了各组农户的名单。然后由各社、组推选社长、组长。就在散会前,村长冯英来
再次跳出来发难。他信口开河发表了一套奇谈怪论,并含沙射影、指桑骂槐,把
区镇两级工作队辱骂的一文不值,非常傲慢的扬长而去。肖文礼看了一眼李玉芳
说:「不用理他,按咱们的既定方针办。」当天下午,在村部办公室的墙面上,
贴了两张红纸黑字的公告。一张是入社农户的名单;一张是入互助组的名单。公
告中明确告知,有不同意见可在三天内到工作队提出,逾期,视为同意,并按照
社、组的规定执行。
肖区长住村的房东叫李大山。六十多岁,土改时期的积极分子,「铁杆」贫
农。老伴叫秦秋霞、五十八岁,从山东莒县逃荒闯关东后,嫁给了坐地户李大山。
他们唯一的儿子李庆,在唐山炮校当军事教员,已结婚生子。老房东土改时分的
三间土草房,老两口住东侧,西侧全都倒了出来,让给区里四个干部居住。秦老
太太一天三顿为工作队做饭、烧水、烧炕等。工作队员每人每顿饭交四两地方粮
票,及一角钱人民币,不足部分由村上报补。这是当时上级的规定。李玉芳住在
贫农王天义家的北炕,她与王天义的二女儿、十六岁的王小秋住在一起。王天义
是土改时的民兵队长,六十二岁的他身体仍然健壮、特显年轻。他与老伴及二女
儿一家三口,日子过得十分富裕,丰衣足食、无忧无虑。他的大儿子、大姑娘都
已各自成家,在本村居住。
一天早上,刚吃完早饭的肖文礼,被秦老太太很神秘地叫到了东屋。她把房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